当前位置:首页 > 通晓古今 > 人物风采

桃李芬芳遍南天——纪念东南亚著名华侨教育家李春鸣

发布日期: 2020-12-09

李春鸣(1894—1976),原名霆震,字春鸣,号村民。通州西亭人,东南亚著名华侨教育家。1916年毕业于南京国立高等师范学校,毕业后任南通省立第七中学教职。1918年,受东南亚著名侨领陈嘉庚邀请,赴新加坡从事华文教育。1939年,在印尼雅加达联合当地华侨知识分子独立创办华文学校——中华中学,培养出数以千计的华侨子弟人才,被东南亚华侨社会誉为华侨进步教育的开拓者。1955年,组织当地华侨为中国代表团参加“亚非会议”提供服务,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赞扬。在东南亚华侨社会享有诗人、书法家之美誉,著有诗集《心声集》。1966年回国定居,1976年谢世于重庆。

东南亚华侨进步教育的开拓者

1894年,李春鸣出生于南通通州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。1916年毕业于南京国立高等师范学院。1918年,在黄炎培先生的推荐下,应聘担任东南亚侨领陈嘉庚创办的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国文教师。1923年,李春鸣因父亲去世回国。1925年,受南洋华校之聘,他再度远涉南洋,赴印尼的爪哇巴达维亚(今雅加达)八帝贯中华会馆、马来西亚柔佛宽柔学校任教,并担任校长。1927年,南洋华侨中学闹学潮,为整肃校纪,受陈嘉庚邀请,李春鸣回华中担任育讯主任,帮助华校恢复正轨。此后的12年间,李春鸣应印尼、马来西亚等地华校邀请,转战东南亚,先后担任印尼龙目岛安班澜中华学校、马来西亚吉隆坡师范学校、印尼苏岛鹿勿洞中华学校等华校教务主任、校长等职。

1934年,印尼八帝贯中华会馆(简称“八华”)重聘李春鸣任职。期间,由于八华校长易人,八华校务恢复了洋奴化教育。李春鸣不满学校守旧古板、偏重英文的教学制度,便与毛泽东当年的同窗学友张国基、南通籍华侨知识分子李善基、广东籍华侨知识分子陈章基等人拒签“董教合约”而辞职。当时,全印尼只有两所华校设有中学部,入读学生仅占初中、小学的4%,华侨子弟就读中学十分困难,广大印尼华人迫切希望有识之士在印创办华侨中学。于是,李春鸣与三位华侨知识分子商议,决心筹办一所以爱国为宗旨、使华侨子弟都能学习的新型华文中学。

其时,荷印殖民政府对华文学校始终采取排斥政策,华侨办学必须完全依靠自己筹措资金。李春鸣便积极开展建校资金的募集工作,在当地广泛联络实业界人士,加强与华侨实业家的投资合作。终于1939年6月成功创办了全印尼第一所华侨中学——雅加达中华中学暨附属小学(简称“华中”),李春鸣亲任校长。

至1957年,华中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幼儿园、小学、初中、高中以及师范班为一体的,在东南亚颇具规模的华侨学校。据华中《校史》记载,从1939—1966年的27年间,华中共培养了东南亚一万多名华侨子弟,先后开办了18届高中班,高中毕业生达到2800余人。这些毕业生多数成为当地企业家、银行家以及专家学者,也有不少华侨青年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,成为我国文化、教育、体育战线上的骨干人才。

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

1944年,二战的炮火蔓延到东南亚,日军的铁蹄踏进椰城,华中面临消亡的厄运。为保住华文教育的种子,李春鸣组织全校教学资料、设备的转移。为保护外埠子弟的安全,他率领师生,跋涉山区密林,开展抗日救亡教育。由于教学设备、资料得到有效保护,各地学生也没有流散,二战一结束,华中教育得以很快恢复。

由于受当地教学制约,华人子弟长大后无奈都得接受洋奴化教育。李春鸣到东南亚后,完全采用新式教育。他每到一地,凡是被聘担任校长,都会把谱写校歌、制定校训作为学生品德教育的首要内容。1939年,他谱写的雅加达中华中学《校歌》唱道:“华中创立兮,旭日东升;学子莘莘兮,朝气蓬勃;品德是修,科学是攻;愿我同学及时努力兮,公勤俭朴扬校风。”这首他为华中当年谱写的校歌,在华中整整唱了27年。直至大半个世纪后,2008年已是耄耋之年的海外学子们来通参加李春鸣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时,依旧能十分清晰地唱出当年这首催人奋进的歌曲。

李春鸣的书法在东南亚也很有名。当年南洋各地华社、商贾慕名到印尼向李先生求字,而他每次润笔所获都悉数交给学校添置教学设备。在他的带领下,全体师生也积极参加学校发起的“献砖捐资”募捐活动,使华侨自己创办的这所学校规模不断发展壮大。这也让李春鸣在印尼华人社会享有崇高地位,成为当时雅加达中华侨团总会的领袖之一。

1966年,由于印尼政府排华,已是暮年的李春鸣回国定居。他被专门安排居住在北京的华侨招待所,并谢绝国家照顾。而后携夫人定居于重庆郊外的乡下,与文革中下放到化工厂的儿子一起生活。1976年去世时,家人清理其遗物,发现除有大量书信、诗作和日记外,私人余款仅有2000元。他在《鸣志》一诗中写道:“投荒万里念余年,故我依然舞教鞭。赢得清风飘两袖,满夸桃李遍南天。”

满腔爱国热忱的践行者

1949年,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,李春鸣立刻率领全家赶赴学校,并通知当时的副校长张国基连夜赶制了一面中国国旗。次日,当东南亚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学校楼顶上升起的时候,全校师生欢呼雀跃,激发了当地华侨的爱国热情。

1955年,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万隆会议(即“亚非会议”)在印尼召开,以周恩来总理为团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出席了这次国际会议。李春鸣和其他侨领们夜以继日,筹划组织几十万华侨群众安全迎送代表团,派出华中学生开展服务工作。4月27日下午,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“亚非会议”后回到印尼雅加达。当晚,中国文化代表团在中华中学大礼堂举行文艺演出,能够容纳两千多人的华中礼堂座无虚席,李春鸣校长以诗抒怀:“亚非会议放光芒,存异求同重协商,摧毁殖民旧束缚,新兴力量志昂扬。”

丰厚的文学底蕴和毕生研究与传播中华文化的执着追求,让李春鸣常常以诗言志,用诗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故土的眷恋,他在《旧历岁除闻爆竹》一诗中写道:“天涯牢落岁时迁,才过新年又旧年。除夕声声传爆竹,梦魂飞绕海云天。”李春鸣的青年时期,正是祖国多灾多难的年代,在他的《心声集》中,许多诗词行间透露出他对祖国前途的担忧。1921年,他在一首诗中写道:“吁嗟乎祖国山河争割据,十年扰攘何如斯?安得攀天倒海力,廓清两界缓八维”。

李春鸣与周恩来、黄炎培、陈嘉庚有割舍不断的情结。新中国成立七周年,李春鸣以团长身份率领印尼华侨观光代表团回国参加国庆典礼。国庆招待会上,周恩来与李春鸣亲切交谈。此后,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黄炎培举行宴会,李春鸣与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陈嘉庚及其他侨领一起出席。席间,黄炎培问李春鸣:“何以业绩甚丰?”李春鸣则谦和道:“没有你们两位伯乐相我这匹瘦马,我这马也跑不到南洋!”陈嘉庚微笑颔首:“先生要不是任华中校长,我又要把你搬回南洋侨中当校长了。”

1966年,由于印尼当局的反华政策,李春鸣创办的中华中学被印尼当局强行关闭。华中这颗东南亚华侨进步教育的“明珠”虽已不复存在,但李春鸣先生开拓的海外华侨进步教育事业,在东南亚华文教育史上影响深远,并永载史册。